您在這裡

“耳”字是一級漢字,讀音是ěr,部首為耳,6劃,對應Emoji符号:👂。簡介:1.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(通稱“耳朵”):~背(bèi)。~垂。~鬓厮磨...

“耳”字的筆順

仿宋矢量字庫

耳 (仿宋矢量字庫)

楷體矢量字庫

耳 (楷體矢量字庫)

黑體矢量字庫

耳 (黑體矢量字庫)
簡解
 1.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(通稱“耳朵”):~背(bèi)。~垂。~鬓厮磨(mó)。~穴。~聰目明。~濡目染。 2.像耳朵的東西:木~。銀~。 3.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:~房。鼎~。 4.聽說:~聞。~軟。~順(指年至六十,聽到别人的話,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,後指人六十歲)。 5.文言助詞,而已,罷了:想當然~。 6.文言語氣詞(大緻同“”):“且壯士不死則已,死即舉大名~”。

”字的漢字編碼:

  • 漢字GBK編碼16進制:B6FA (10進制GBK編碼:46842)
  • 漢字GB2312編碼10進制:2290 (區位碼高位22 ,區位碼低位90 ,16進制GB2312編碼:165A)
  • 漢字UTF8編碼16進制:%E8%80%B3 (數據庫中顯示:u8e880b3)
  • UNICODE編碼16進制:8033 (10進制UNICODE:32819)
詳解
  ◇ 〈名〉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耳朵形。漢字部首之一。本義:耳朵) 同本義 耳,主聽也。——《說文》耳者,腎之候。——《白虎通·情性》耳者,心之候。——《春秋·元命苞》耳目者,心思之助也。——《鬼谷子·權篇》坎為耳。——《易·說卦》忠言逆耳利于行。——明· 劉基《苦齋記》事不目見耳聞,而臆斷其有無,可乎?——宋· 蘇轼《石鐘山記》 又如:耳目官(指耳、目兩種器官);耳斡兒(亦作“耳挖子”。掏耳垢的小勺,另一頭有尖頭);耳朵垂子(借指耳窩);耳根廂(耳邊);耳順(六十歲) 聽覺,聽力 。如:耳識,耳性(記性);耳重(重聽。耳朵聽覺不靈敏); 耳狀的東西 [an ear-like thing]。如:索耳;吊耳;木耳;銀耳;虎耳草;耳杯(兩側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) 谷物在雨淋後所生的芽 禾頭生耳黍穗黑,農夫田父無消息。——杜甫《秋雨歎三首》 位置在兩旁的如:耳門;耳房〈動〉 聽到,聽說 。如:耳食之學(傳聞中得到的浮淺知識);耳頑(聽不進去);耳生(聽來生疏);耳決(猶耳聞) 附耳而語 。如:耳言(猶耳語);耳報(暗中報告,私下傳言);耳提面命(當面講,甚至揪着耳朵講。比喻教導得殷勤懇切) 通“佴”。退後,居次 人自為種而天下耳。——《莊子·天運》 表示限制,相當于“而已”、“罷了” 技止此耳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三戒》止增笑耳——《聊齋志異·狼三則》子曰∶“二三子! 偃之言是也。前言戲之耳。”——《論語·陽貨》從此道至吾軍,不過三十裡耳。——《史記》 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,如同“矣”,相當于“了”、“啊”、“也”田橫,齊之壯士耳。——《資治通鑒》且壯士不死即已,死即舉大名耳。——《史記》表示轉折關系,相當于“而”故化成俗定,則為人臣者,主耳忘身,國而忘家,公耳忘私。 —— 賈誼《治安策》
參考鍊接
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系列參考鏈接
更多

回應

發表新回應

Plain text

  • 不允許使用 HTML 標籤。
  •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地址轉變為連結。
  • 自動斷行和分段。